发布时间:2025-07-18 14:50:33 人气:
皮肤真菌荧光染色液操作指南:从采样到判读的完整流程
一、样本采集:精准定位感染部位
皮肤样本
消毒与取材:用75%乙醇消毒皮损边缘,用钝头刀从活动性皮损边缘向外刮取鳞屑(避免中央愈合区)。水疱型病变需挑破水疱取疱液,角化型病变需刮取深层角质。
特殊处理:若怀疑马拉色菌感染(如花斑癣),需采集胸背部淡褐色斑块的鳞屑,因该菌嗜脂性强,需避免与汗液混合。
甲样本
分层取材:真菌荧光染色液先清洁病甲,用钝刀刮去表层甲屑,再采集甲下碎屑(靠近甲床处)。若甲板增厚明显,可剪下病甲远端部分进行检测。
避免污染:取材时需防止健康甲组织混入,否则可能稀释真菌浓度导致假阴性。
毛发样本
根部优先:用镊子拔取无光泽或毛囊口折断的毛发,尽量保留毛根部。白癣(犬小孢子菌感染)可见发外成堆孢子,黑点癣(紫色毛癣菌感染)可见发内链状孢子,根部样本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。
黏膜样本
口腔黏膜:用钝刀轻刮病变部位(如白色伪膜),或用拭子旋转擦拭。
阴道黏膜:真菌荧光染色液用无菌拭子深入阴道后穹窿取分泌物,避免触及宫颈口(减少黏液干扰)。
二、真菌荧光染色液样本处理:释放真菌结构
固态样本(皮屑、甲屑、毛发)
分散与压片:将样本置于载玻片上,用镊子轻轻分散皮屑或甲屑,避免堆积。毛发样本若多根聚集,需梳理开以减少染色遮挡。
压片技巧:盖上盖玻片后,用棉签或纸巾轻压,使样本形成薄层(厚度≤0.1mm),确保染色液充分渗透。
液态样本(痰液、尿液、分泌物)
离心浓缩:以1500-2000rpm离心5-10分钟,弃上清后取沉渣。痰液需先用痰液处理液液化(如4% NaOH),以溶解黏液并释放真菌。
干燥固定:沉渣可自然干燥或火焰固定(瞬间通过酒精灯火焰),避免高温破坏真菌结构。
三、真菌荧光染色液染色操作:荧光标记真菌
滴加染色液
用量控制:用移液器吸取50μL荧光染色液(含荧光素、KOH及复染剂),缓慢滴加至样本上,确保完全覆盖。
避免气泡:滴加时移液器尖端不接触载玻片,防止气泡干扰观察。
染色时间
常规样本:皮屑、分泌物等薄层样本染色1-2分钟即可。
厚硬组织:甲屑、角质层较厚的皮损需延长至5分钟,必要时可加盖湿盒保持湿润。
洗涤与压片
去除多余染液: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液体,避免染色液残留导致背景荧光过强。
二次压片:再次轻压盖玻片,确保样本与染色液充分接触,同时减少气泡。
四、荧光显微镜观察:真菌荧光染色液精准识别真菌
设备准备
滤光片选择:使用紫外光激发滤光片(激发波长340-380nm,发射波长420-480nm),确保荧光信号清晰。
光源调整:调整光源强度至中等水平(避免过强导致荧光衰减或过弱影响观察)。
低倍镜筛查
快速定位:先用10×物镜浏览整个视野,寻找折光性增强的菌丝或孢子(荧光信号呈蓝绿色或黄绿色)。
背景对比:正常皮肤细胞无荧光,若观察到均匀淡绿色背景,可能是染色液残留,需通过调整焦距排除。
高倍镜确认
形态鉴别:切换至40×物镜,观察真菌特征:
皮肤癣菌:细长、分隔菌丝,沿表皮方向排列(如红色毛癣菌)。
念珠菌:芽生孢子+假菌丝(短菌丝分支),常见于黏膜感染。
马拉色菌:短粗、弧形菌丝与圆形孢子,呈“意大利面与肉球”样排列。
动态观察:轻微移动载玻片,观察荧光信号是否随真菌结构移动,排除杂质干扰。
五、真菌荧光染色液结果判读:结合临床综合分析
阳性结果
荧光形态:观察到蓝绿色荧光菌丝或孢子,且形态符合真菌特征(如分隔菌丝、芽生孢子)。
临床意义:结合病变部位(如足底脱屑+菌丝提示足癣)和病史(如宠物接触史提示犬小孢子菌感染)确诊。
阴性结果
排除干扰:若未观察到荧光,需确认:
样本采集是否到位(如甲屑是否取自甲下)。
染色时间是否足够(厚甲需延长染色)。
显微镜光源是否正常(荧光信号是否衰减)。
进一步检测: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,需结合培养(如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,25-28℃培养1-4周)或分子检测(如PCR)确认。
六、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
无菌操作:采样和染色过程中需避免污染,尤其是痰液、尿液等易受杂菌干扰的样本。
时效性:染色后需立即观察(荧光信号随时间衰减,1小时内最佳)。
假阳性处理:若观察到非特异性荧光(如结晶或杂质),需通过形态学(如菌丝分隔、孢子大小)和临床背景排除。
设备维护:真菌荧光染色液荧光显微镜需定期校准滤光片和光源,确保激发波长准确。
本站声明: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站只提供存储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电话:13616324057 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!